判断基面清洁度是否达标需综合多种检测方法,覆盖污染物类型、基材特性及工艺要求。以下是系统化的评估流程与技术要点:
一、感官检测法(简易定性)
目视观察法
操作:自然光或强光(≥500 lux)下肉眼观察,辅以5-10倍放大镜。
标准:表面无可见油污、浮灰、锈迹、残留漆皮或水渍。
金属基面需呈现均匀金属光泽,混凝土表面无粉化疏松。
局限:仅能识别>50μm的颗粒污染物34。 擦拭检查法
操作:用洁净白布或滤纸单向擦拭表面(压力500g/cm²),观察残留物。
标准:白布无变色、油渍或明显颗粒附着(如汽车零部件要求“白布无灰”)。
适用:机械零件、建筑墙面预检。
二、物理测试法(半定量)
水膜法/喷水法
操作:喷洒蒸馏水,观察水膜形态。
标准:亲水基面(金属、玻璃)形成连续水膜为合格;水珠收缩或断裂表明残留油污。
注意:表面活性剂残留可能导致假阳性。
水滴接触角法 操作:滴0.1ml纯水,用量角仪测定液滴与基面夹角。
标准:接触角θ<90°为清洁(θ越小清洁度越高);θ>90°提示疏水污染物(如油脂)。
三、仪器检测法(定量分析)
重量分析法
步骤: ① 清洗前称重基材(精度0.1mg); ② 规范清洗(超声/喷淋); ③ 清洗后烘干称重; 计算:污染物质量=清洗前重量-清洗后重量。
标准:汽车活塞:清洁前后质量差≤1mg/dm²; 电子元件:≤0.3mg/cm²。
颗粒计数法
流程:用过滤装置收集清洗液中的颗粒→显微镜或激光粒度仪统计粒径与数量。
标准:液压系统:ISO 4406等级≤16/14/11(每毫升颗粒数); 汽车零部件:VDA 19规定>50μm颗粒≤2000/件。
四、化学分析法(数据定性)
离子污染检测
方法:溶剂(异丙醇/去离子水)擦拭表面→离子色谱仪分析Na⁺、Cl⁻等含量。
标准:电路板要求Cl⁻<0.1μg/cm²910。
荧光示踪法
操作:预涂荧光染料模拟油污→清洗后紫外灯检测残留荧光。
适用:验证清洗工艺有效性。
具体应用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、打样。有油漆/塑粉等涂料问题欢迎联系我们:180-6976-6079。